重庆大学
共享馆藏

重庆专访:研究天体化学的女科学家勾茜——你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热爱

她是国内为数不多研究天体化学的女科学家,那些高深的理论,她试图用短视频讲明白。是什么让她放弃热门学科,拥抱冷门?“重庆专访” 对话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勾茜,和她一起感受天体化学的浪漫、科研路上的心流。

视频 1 / 重大人物志

重庆专访:把作品书写在大地上——对话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

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20年,从不可能到可能,从青丝到白发。自然是母,时间为父。“重庆专访” 对话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听他讲述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蝶变,焕发新生的故事。

视频 1 / 重大人物志

喜讯:外国语学院主编的两部教材入选2023年重庆市高校普通本科重点建设教材

近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重庆市高校普通本科重点建设教材评选结果名单我院余渭深教授主编《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和莫启扬院长主编《新智慧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获得立项。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国内率先倡导体验式学习教育理念,兼顾国内外多种教学方法优势,内容丰富、体系科学,并且提供基于数字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数百所院校使用了该教材,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使用量达两百多万册。 《新智慧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注重体现“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特色鲜明,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致力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通过“读思写互动模式”,解读中外名家经典,多模态学习方式,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意识得到促进。 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至关重要,也是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的标志性工作。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材建设为突破口,鼓励教师编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规范管理,严格把关,全面推进选用及编写教材的规范化、制度化。我院将继续发挥重点建设教材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质量的提升。

图片 2 / 新闻公告

外国语学院召开2023年导师工作会第二次会议

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23年12月21日,外国语学院召开本年度导师工作会第二次会议。院党委书记欧玲、院长莫启扬和40余名研究生导师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研究生教育副院长刘扬主持。 会上,院长莫启扬聚焦导学关系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讲学,导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聆听学术讲座的热情,由此开阔学术视野、砥砺学术志趣。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导师要从严把好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提升非毕业年级在各个答辩环节的参与度,提前熟悉各环节要求,避免普遍性问题重复出现,并进一步强调,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在社会行为上发挥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推进“文化育人、以文育人”工作。 研究生教育副院长刘扬从国家和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要求以及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现状及后续规划等方面开展了专题培训。首先与全体导师共同学习了《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然后介绍了今年以来学校发布的有关研究生教育的16个重要文件,并从把关学位论文质量、做好学位点建设等方面详细传达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接着刘扬从我院学位授权点概况、2023年度研究生培养主要环节情况、2023届毕业生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本年度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对下一年度重要工作做出部署。他表示,未来学院将从几个方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完善培养环节,探索增设研究生必读书目考试环节;二、优化培养方案,凝练课程建设特色;三、构建各方向导师团队,促进学科集群建设;四、强化留学生管理,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最后他强调,学位论文质量是学位点建设的生命线,导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写作细节问题的关注,坚决避免出现问题论文,同时介绍了学院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督导团队的职责功能,以及下一年度学位论文等工作的相关安排。 最后,院党委书记欧玲,从意识形态、导学关系以及育人根本等方面,对本次导师大会予以了总结和强调。本次导师工作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了导师们对研究生教育新形势的认知。外国语学院将立足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新方位,全面落实教育部和我校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规定,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强化导师岗位意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增强育人实效。

图片 5 / 新闻公告

研究生教务办组织 “文献检索与管理翻译”工作坊

为提升研究生文献检索和管理的技能,2023年12月21日,外国语学院特邀重庆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袁辉为同学们开展培训工作坊。 在此次工作坊中,袁辉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包括通借通还、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京东购书服务等功能,重点讲解了图书馆近期新推出的外文文献单篇订购服务,这一服务为经常需要下载外文期刊论文的外院学子提供了极大便利。 然后,袁辉为同学们介绍了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及其使用方法,指导同学们如何通过重庆大学图书馆访问国内文献数据库(如CNKI、维普、万方等)及国外出版商数据库(如Elsevier、Springer等),并详细介绍了外文教材数据库“爱教材”和外国学位论文数据库ProQuest,为同学们了解国际前沿研究现状、学习英文学术写作规范提供了有效多样的渠道。 此外,他向大家分享了文献检索方法和文献管理工具,以文献综述检索为例,分别讲解了中文文献平台和外文数据库检索技巧,帮助同学们区分全文数据库和文摘数据库,指导同学们如何获取高质量的OA资源,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库分析工具或通过影响因子和分区信息等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在文献管理方面,袁辉向同学们介绍了EndNote、NoteExpress、Zotero和Mendeley等多款软件,逐步讲解了EndNote软件中的文献导入、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输出等的操作。 最后,为满足同学们学术写作和论文投稿的需要,袁辉还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为投稿选出合适的期刊,并向同学们推荐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读才会写”系列两本书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写作。 此次“文献检索和管理翻译工作坊”培训工作坊以实用为导向,系统地提升了研究生在文献检索、管理、翻译以及学术写作和发表等方面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研究效率和学术素养,为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图片 4 / 讲座讲坛

外国语学院郑尧老师团队在二语写作动机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期,我院郑尧老师与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岑旖文在二语写作反馈与动机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写作领域权威期刊Assessing Writing(SSCI语言学Q1;2022影响因子3.9;JCR排名13/195)上发表,论文题为“The motivational aspect of feedback: A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eedback practices on L2 learners’writing motivation”。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2022级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岑旖文,通讯作者为郑尧老师。 该论文聚焦二语写作中的反馈与动机,采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整合了13项实证研究(25个独立效应量)的研究结果。通过效应量计算和调节变量分析,该论文探究了多种反馈实践对二语写作动机的提升效果,以及调节这些反馈有效性的潜在变量。研究结果表明:1)从反馈来源的角度看,多源反馈(multiple-source feedback)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二语写作动机,其次是同伴反馈、教师反馈和自动反馈;2)调节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反馈类型显著调节了反馈的有效性,当纠正性反馈、反馈表与评价反馈相结合时,反馈的激励效果最佳。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二语写作课堂中的反馈实践提供教学启示,也对推进二语写作反馈和动机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论文全文下载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sw.2023.100802。 我院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深刻的研究体验,通过优质的导师团队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思维。该论文的顺利发表,充分体现了我院研究生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图片 2 / 科研资讯

智能浪潮拨新径,翻译艺术铸精魂 ——外国语学院翻硕学生参与《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挑战》工作坊

2023年12月21日下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王立弟教授做了题为《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挑战》的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由晏生宏老师主持,2023级翻译硕士同学到场聆听。 晏生宏老师首先介绍了王立弟教授的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王立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翻译项目主任、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王教授是第二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翻译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本次讲座中,王教授深入探讨了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在外语和翻译领域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们不仅面临着职业生涯上的不确定性,还要应对学术诚信等道德挑战。 此次翻译工作坊强调了译员在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教授通过案例分析,对比了不同的译本,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需展现的认知能力、文本创作能力和文化意识。这些能力是机器翻译所无法替代的。他还讨论了计算机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鼓励学生们在利用技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伦理意识。 对于在场的翻译硕士学生来说,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个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机会,也是一次思考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同学们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此类工作坊,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还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图片 3 / 讲座讲坛

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探索 ——《洞观项目式学习》翻译实证学习之旅

2023年12月15日上午,受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孙浪教授为2023级翻硕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翻译工作坊讲座。以《洞观项目式学习》一书的翻译为核心案例,孙教授深入剖析了“翻译等价性”这一复杂概念,并探讨了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孙教授首先明确了“翻译等价性”的定义,将其定位为评估翻译质量的基石。他强调,真正的等价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直接转换,而是涵盖了文化、语境和情感的全面转化。在这一基础上,他将讨论聚焦于“意义”与“信息”的传递,在确保原文精神和信息传达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和文化环境。 接着,孙教授深入探讨了语言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的平衡艺术。通过一系列精炼的译例分析与互动,孙教授阐述了如何在保持原文风味的同时,让译文与目标文化和语言要求相适应,做到准确、流畅与优美的统一。 孙教授进一步强调了对原文和目标读者的深入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提出,高效的翻译不仅需要精确的语言转换能力,更需要对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读者的深刻洞察。此外,他对翻译中的格式、措辞、标点等细节处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鼓励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实践新的翻译方法。 在讲座的尾声,孙教授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展现,更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他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翻译等价性的理解,也为他们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灵感。孙教授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将对2023级翻硕学生的翻译之旅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片 4 / 讲座讲坛

翻译理论深探讨,学术写作新启航——外国语学院翻硕学生参加《跨语际翻译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

2023年12月11日,重庆大学翻译硕士学生参加了由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康志峰主持的《跨语际翻译研究与论文写作》工作坊。康教授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他主持了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多项项目,并发表了100多篇期刊论文,出版了50多部学术著作和教材,成绩斐然。 在这次工作坊中,康志峰教授首先对翻译领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介绍了严复的信达雅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释义理论以及符号翻译理论等重要理论。他强调,这些理论构成了翻译学的基石,对理解现代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康志峰教授转向当前的重要理论,如体认翻译学和体认口译学。这些理论的介绍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关于翻译研究最前沿的视角,也激发了他们对翻译实践深入研究的兴趣。 论文写作部分是此次工作坊的另一亮点。康志峰教授详细介绍了国际权威期刊的发表标准,以及国际学术论文的结构特点。他还特别强调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技巧,为学生们在学术写作上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重庆大学翻译硕士学生通过参加这次工作坊,不仅增强了对翻译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未来的学术写作和研究任务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此次工作坊是重庆大学翻译硕士教育项目中的一次重要活动,通过邀请行业内的顶尖专家和学者,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与行业领袖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

图片 4 / 讲座讲坛

重庆大学2023秋季海内外优秀青年论坛外国语学院分论坛成功举行

12月15日下午,重庆大学2023秋季海内外优秀青年论坛外国语学院分论坛成功举行。外国语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人才专员以及各专业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并与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外国语学院欧玲书记宣布分论坛正式开始,并代表学院对参加此次论坛的海内外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院长莫启扬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学科发展动向及人才需求情况。莫院长表示学院于2020年增列为学校自主审核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围绕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语言认知与智能计算、国别区域研究五个方向推进学科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他诚挚邀请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加入外国语学院,共同推动重庆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 简短的开幕式后,论坛分为两个专场进行。青年学者们就自身的学术经历、研究课题和今后的研究计划等内容进行了分享,参加论坛的教授及教师与各位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学院领导及各专业负责人也诚挚欢迎青年学者们在本次论坛结束后继续与本院的研究团队保持联络,进一步展开学术上的交流和互动。 每年两次的青年学者论坛为学院师生与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图片 5 / 新闻公告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荣誉教授刘迪麟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12月14日下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系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专业荣誉教授刘迪麟在外国语学院501会议室作题为“Exploring corpus approaches to lexis and lexicography”学术讲座。讲座由辜向东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刘迪麟教授首先在讲座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理论构建来探讨“on track”和“off track”作为一对隐喻习语在美国英语中的使用和历史发展。接着刘迪麟教授对词汇学和词典学语料库研究的历史和范围进行概述,以展示语料库分析对于词汇研究/词典开发的重要性,以及现已使用的主要方法。最后刘迪麟教讲解了如何通过情感分析、结构主题建模、以及word2vec的方法来研究2016年总统选举期间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的演讲,以识别其情感、话语主题和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的介绍,刘迪麟教授不仅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观点,也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整个学术报告取得了圆满成功,为学院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 刘迪麟简介:刘迪麟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系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专业荣誉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应用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探讨英语语法和词汇的描写及教学。他发表了9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7本专著以及大量期刊论文和书籍章节。他的论文发表在20多种SSCI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国际期刊,包括Applied 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ELT Journal,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nglish Today,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IRAL,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SOL Quarterly等国际期刊。他曾担任ELT Journal,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Lingua, System, TESOL Quarterly, TESOL Journal等十多种期刊的编委,并担任爱思唯尔期刊Heliyon的副主编,处理应用语言学方面的投稿。刘教授还担任过二十多种SSCI期刊和多家图书出版商的审稿人,包括剑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社、路特里奇出版社。

图片 3 / 讲座讲坛

向优秀党员学习,矢志报国当先锋 ——外国语学院翻硕支部集体观看电影《申纪兰》

为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2023年12月14日,外国语学院翻硕支部全体党员在保利万和影院集体观影了现实题材电影《申纪兰》,随后结合党章总纲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和探讨,共同品味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同志的爱党爱国精神。此次活动由翻硕支部副书记唐丹萍主持。 本次活动分为观影、心得分享以及对党章的学习三个环节。支部29位党员在观影过程中聚精会神,共同感受了《申纪兰》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崇高品格。在心得分享环节,大家结合个人感悟,纷纷汇报了观影心得。申纪兰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朴实无华、忠诚履职、心系群众的崇高形象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党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在对党章的学习环节,支部党员们加深了对党的性质宗旨、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的认识。 通过此次观影活动,外国语学院翻硕支部党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同志的崇高品质。本次活动也激发了大家对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支部党员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不忘初心,矢志报国,争做新时代的优秀党员,为百年大党再创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图片 2 / 党政宣传

凤凰涅槃展翅高飞 抗战英魂永垂不朽 ——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教工支部组织观影活动

为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增强党员学习教育效果,2023年12月14日,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教工支部联合其他教工支部党员,前往UME影院沙坪坝店观看了电影《火凤重天》。这部动画电影根据周勇的著作《<苦干>与战时重庆》改编,通过艺术手段对历史真实事件进行了再创作,给观众讲述了一段抗战历史。 电影制作团队在影片的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影片的背景到角色的设计,再到场景的渲染,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制作团队的用心和匠心。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使得影片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而电影的叙事手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传统的抗战历史题材影片往往以一种纪实、严肃的方式呈现,但《火凤重天》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影片通过一对青年记者奔赴中国战场记录日军暴行的故事线索,展现了战时重庆大轰炸与重庆人民齐聚一心、共救家园的情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团结和力量。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使得影片更加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表现历史真实事件的同时,也注重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其进行升华。这使得观众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深深地感受到那段抗战历史的厚重和伟大。在看到敌军飞机来袭时,我方军人驾驶着飞机冲向敌机,哪怕对方飞机配置更高、性能更好,他们仍勇往直前,奋勇杀敌,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观影的老师们深受触动、热泪盈眶。将与新婚妻子的合照贴在战机上,牺牲前嘱咐战友帮他回去看望妈妈,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珍视,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那种难得可贵的为国为民大义,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光荣的群体。 《火凤重天》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动画电影。它不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了抗战历史,更通过艺术的手段帮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观影结束后,老师们还沉浸在影片带来的震撼与沉思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忘先辈的无私奉献,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只要我们要始终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在未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图片 3 / 党政宣传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外国语学院行政教工支部组织观影活动

为巩固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成果,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2023年12月14日,外国语学院行政教工支部组织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火凤重天》。 该片根据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教授2020年出版的《〈苦干〉与战时重庆》一书改编,用影视动画的方式,向观众揭示了《苦干》得以产生的背后故事。《火凤重天》把《苦干》反映的重庆历史和《苦干》产生的故事结合起来,讲述了李凌爱和斯科特来到中国重庆,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中国人民抵抗日寇侵略者的故事,艺术地再现《苦干》的主题——“这就是‘苦干’,刻苦的奋斗!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深入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之中,永垂不朽。” 观影过程中,大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深刻体会到重庆人民不畏强敌、勇敢抗日的人品血性,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献身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流淌的生动演绎。支部党员纷纷表示,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艰难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争中的勇气和坚韧。这也将激励我们教职工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持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持续推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2 / 党政宣传

国际中文教育系指导的重师汉硕实习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2023年12月14日,国际中文教育系在A区第二教学楼举行了重师汉硕实习试讲考核。这次考核不仅是我系与重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系的一次深入合作,更是我系教学指导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 考核开始前,老师们鼓励同学们要认真对待这次考核,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在试讲考核环节中,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态度认真,准备充分,而且教学技能熟练。在讲课过程中,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点评环节中,老师们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同学们的教姿教态和教学技能都非常出色。同学们通过我系指导教师的指导,勤学苦练,已经展现出成为优秀师资的潜力。 在考核结尾,袁继锋老师做了考核总结。我系老师非常欣慰看到同学们的表现,并希望未来的同行们能够继续在教师事业发光发热。随后,重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金老师表达了与重大国际教育系合作的进一步设想。 这次实习试讲考核,不仅展示了我们国际中文教育系的教学实力和指导成果,也为我校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和交流平台。

图片 5 / 校园活动

忆往昔峥嵘岁月,绘今朝美好蓝图——外国语学院组织教职工党员观看《火凤重天》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电影思政育人的作用,赓续红色血脉,2023年12月14日下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教职工党员前往沙坪坝UME电影院观看了抗战历史题材电影《火凤重天》。学院党委副书记魏世平,副院长李小辉、王江,五个教工支部50余位党员教师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观影活动。 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华侨李凌爱和一位美国记者在重庆拍摄纪录片经历的故事,展现了重庆人民在日本军国主义对重庆的大轰炸中展现出来的“愈炸愈强”的精神,赞扬了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老师们认真观看电影,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并在电影结束以后展开了讨论交流。同志们表示,通过观影,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重庆的历史和文化,体会到重庆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我们要以此次主题党日学习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红色基因,为建设新时代的重庆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2 / 党政宣传

文化交融,教学有道——外国语学院汉硕学生团队在2023“汉教英雄会”中表现优异,赢得赞誉

2023年6月至12月,由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举办了2023“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我院由指导老师雷雨和汉硕5名中外学生组成的重庆大学学生团队参加了西南区的交流活动,表现优异,获得了专家们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本次技能交流活动由汉硕22级泰国留学生鲁芬担任主讲教师,20级意大利归国志愿者张家文、姚瑞婕及西班牙归国志愿者李洛伽、21级学生杨敏分别负责教案撰写、活动设计、宣传视频制作等工作。团队先后组织了多次线上线下集体讨论,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反复打磨与推敲每一处细节,大家协同合作,精益求精,最终打造出一堂精彩的汉语展示课。 展示课以“走进端‘五’节”为主题,从端午节习俗入手,逐渐深入到与“五”有关的文化词汇讲解,进而揭示出本课的核心内容:中国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精神。教学过程中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中泰文化的对比,成功创设出具有互动、共情文化氛围的汉语课堂。在西南区线上交流活动中,云南大学杨晓雯教授对我院团队展示的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指出,本土老师的教学风格活泼,中泰对比意识突出,能够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程整体互动性强,亮点突出,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 我院参与本次教学技能交流活动的学生成员不仅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教学足迹横跨亚欧不同国家,将汉语之花的种子播撒到世界不同角落,以自己的勤奋与才智传承了国际中文教学“行千里,致广大”的伟大使命。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持续推进,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紧跟新时代步伐,努力践行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图片 7 / 新闻公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2023年12月12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教授在外国语学院501会议室作题为“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制约—以英汉结果范畴为例”学术讲座。讲座由符存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石毓智教授在讲座中详细阐述了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影响和限制。他指出,由于不同语言具有独特的语法系统,因此语言使用者会对现实信息进行不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自独特的“识解”。这种差异在语言中表现为采用不同的语法结构或句法成分来呈现相同的语义范畴。 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石教授深入分析了动补结构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虽然英汉都有动补结构,但汉语中的动补结构使用范围和频率远高于英语。因此,汉语的结果范畴具有强大的类推力量,形成了独特的句子组织信息原则:“伴随特征+谓语中心+结果特征”。这导致了在英语中用作状语的语义成分,在汉语中则被处理为结果补语,揭示了英汉之间的系统对应规律。 石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例证丰富、论证严谨,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在互动环节,大家就英汉语信息组织形式的差异与石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石教授的讲座让大家对不同语言的语法系统及其对认知的制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石毓智教授简介:斯坦福大学博士(1999),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硕士(199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1989)。在美国先后师从Ronald Langacker,SandyThompson,Elizabeth Traugott,Joan Bresnan等学者学习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法化理论、词汇功能语言学等。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任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现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中英文学术论著20余种,代表作为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ramm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3)《汉英认知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合作)《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Linguistics(德国)等国内外50余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中国知网》上引用率为20000余次,H-指数为65分值;在Google Scholar上引用率为9000余次,H-指数为42分值。

图片 3 / 讲座讲坛

外国语学院召开2023年第五次学生党建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工作,2023年12月1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在学院楼105党员活动室召开了本年度第五次学生党建工作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委员、组织员刘培老师主持,国教支部书记李良炎老师、翻硕支部书记游振声老师、本科生支部书记张茹老师、本科生支部周璐老师,各学生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参加了会议。 刘培老师主要介绍了发展党员、党内统计、支部书记述职以及党员民主评议等工作安排,通报了本学期预备党员接收及转正情况、第47期积极分子培训情况,要求各支部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信息,梳理本年度支部工作情况,为开展支部书记述职和党员民主评议做好准备。 此次会议从党务实务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增强了大家对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支委的党务工作能力、推动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图片 2 / 校园活动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徐鹰副院长来外国语学院调研交流

2023年12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鹰教授应邀来到外国语学院416会议室,与我院教师进行了一次关于外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深入调研。此次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辉主持,余渭深教授、黄萍教授、辜向东教授以及大学外语教育中心冯巨澜副主任,课程负责人杨郁梅老师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 在调研活动中,李小辉副院长首先为与会人员介绍了重庆大学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以及未来的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她详细阐述了重庆大学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举措,展示了学院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徐鹰教授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切入点,深入分享了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4年以来在线上课程建设、外语课程落实思政教育使命等方面的经验。他强调了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带动教师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徐鹰教授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手段,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与会人员对徐鹰教授的分享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高度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徐鹰教授的经验分享对于外国语学院未来的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双方课程学分、课时分配、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调研活动为两所学院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外国语学院将借鉴华南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推动外语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双方也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外语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图片 4 / 合作交流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169
申请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