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

  阅读数    286
敬文讲坛
关联到专题
敬文讲坛
关键词
敬文讲坛
创作日期
2019-12-12
资源描述

4月18日18:30,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博士生导师王露璐教授做客敬文讲坛,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的精彩讲座。校图书馆管红星馆长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王露璐教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是“回”乡村。由于中国的文化、法制、礼俗等,无不“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是由乡村逐步萌芽生长而发展生成。因此,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她借用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所作出的“乡土性”概括,将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国乡村伦理称为“乡土伦理”。而小说《白鹿原》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乡土伦理,它体现出了以父系权威和宗祧意识为特征的家庭(族)伦理和传统乡村社会以村规民约为基础的管理伦理。王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小说中三个典型人物:代表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内质的朱先生、代表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现实道德心理结构的白嘉轩以及代表这一时期乡村的“外来”道德冲突和影响的田小娥。

随后,王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回到何种乡村。指出当我们强调伦理“回到”乡村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回到费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或是白鹿原那样的一个中国村庄。由于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今天的中国乡村已然呈现的开放性和市场性特征,“新乡土中国”是一个“现代性的乡土社会”,可以说世间再无“白鹿原”。伴随着“乡土中国”向“新乡土中国”的转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乡土伦理需要寻求乡土伦理之“历史之根”与“现代之源”的成功嫁接以及实现乡土伦理之“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意义”的有效整合,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新的伦理精神源泉。

在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发展和道德问题上,王教授结合自身深入农村进行田野调查的经历,并借助有力的数据指出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乡村道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我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发展与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乡村伦理关系的转变和农民现代道德意识的成长。第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农民公德素质的提高。第三,乡村道德生活的多样性和传统伦理文化的传承提升。

最后,王教授指出乡村道德建设需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环境污染等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绝非孤立的道德问题,而是体现着乡村社会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乡村道德建设既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和引领,彰显主流价值,弘扬良好风尚,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尊重和体现“自下而上”的基层农民自发性实践活动中的伦理智慧和道德力量。

王露璐教授通过自身调研的经历,结合的小说《白鹿原》、“乡村春晚”、“道德讲堂”、“乡村书院”等实例,内容详实,内涵丰富,不断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资源详情

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1

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2

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3

  • 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1

  • 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2

  • 伦理如何“回”乡村——从《白鹿原》说起-3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